眾成醫械發布時間:03-0218:23市場概況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嚴重燒傷的病人有近10萬人次,如果以燒傷病人每人燒傷30%皮膚來計算,平均治療一個人需要4500平方厘米。除了燒傷病人,糖尿病性皮膚潰瘍、巨大色素痣、靜脈性皮膚潰瘍以及癌癥患者等,均需要皮膚移植,我國此類患者有近千萬人。預計人造皮膚治療移植市場容量到2020年將超過800億元。此外,人造皮膚面膜產品正逐漸進入醫療美容市場。2019年12月,首款人造皮膚面膜正式出售,預計未來幾年有望產生億元級市場。技術進展人造皮膚,指利用工程學和細胞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在體外人工研制的皮膚代用品,用來修復、替代缺損的皮膚組織,按成分不同,可分單純人工真皮和具有表皮細胞層的活性復合皮。人造皮膚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到目前為止,許多科學家已從生物高分子材料或合成高分子材料中制造出了一二十種人造皮膚。他們把這些材料紡織成帶微細孔眼的皮片,上面還蓋著一層層薄薄的、模仿“表皮”的制品。目前,使用廣泛的高分子材料普遍具有優良的生物親和性。如:來源于動物脫細胞的膠原,通過凍干成型制備的膠原膜,此外還有透明質酸膜、聚乳酸膜等。其基本特點是可誘導自體的組織細胞浸潤生長,形成新的、結構規則的真皮樣組織,從而重建真皮層。圖1:膠原-殼聚糖硅橡膠皮膚再生材料圖片來源于網絡近幾年來,“為人工皮膚賦予多種不同的能力”成為熱門的研究方向:2018年2月,斯坦福大學的鮑哲南團隊發布的超強靈敏度的人造皮膚,感知能力如同真皮膚一樣,而且比人的皮膚功能更強大,不但能隨時監控各種生理指標,還能將體內的信息與外界相連接。2019年5月,印度研究人員成功利用3D生物打印技術打印出人造皮膚,具有與天然人體皮膚相似的解剖學結構和生化特性等。2019年7月,發表于《科學—機器人學》雜志上的一項科學成果顯示,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本杰明·蒂和同事發明了一種能感知溫度和壓力的人造皮膚,其發送信號的速度比人類神經系統快1000 倍。2019年11月,在第二屆進博會上,日本花王帶來人造仿生皮膚纖維技術新品。該技術運用專業儀器可像噴霧一樣將直徑僅有頭發絲百萬分之一的纖維絲噴在肌膚上,輕輕一按就形成一層薄膜,堪稱“第二層皮”,該類技術主要用于人造皮膚面膜,12月份該類產品首次面世。圖2:電子皮膚與機器人圖片來源于網絡發展趨勢對于需要皮膚移植的疾病患者而言,人造皮膚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疾病性皮膚移植是剛需,這類人造皮膚一方面需要保證與人體組織親和性良好,并且可以促進組織修復生長。此外,感覺性人工皮膚為人工皮膚植入人工神經,為移植者提供感覺,這將是人造皮膚發展的又一突破性進展,目前該類產品還處于實驗室階段。對于醫學美容而言,人造皮膚幾乎用于美容手術的各方各面,此外,人造皮膚面膜類的護膚品在市場上擁有巨大潛力。護膚類人造皮膚的主要功能是保水保濕,促進皮膚膠原生成等,重點在于人工皮膚成分組成和結構的創新。此外,隨著人工神經的發展,具有感覺的人造皮膚在機器人和接觸控制設備等方面越發重要。該類人造皮膚通過電子技術在皮膚之下植入敏感電極,借助外界刺激,傳遞電信號,并作出相關反應。電子皮膚將會引領下一代電子工業的發展方向,使多種設備儀器具有多種發展的可能性。— END —來源:眾成醫械研究院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