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0087307900081180&wfr=spider&for=pc"鈦媒體APP發布時間:18-12-1719:03鈦媒體APP官方帳號在12月16日的2018 T-EDGE 全球創新大會上,針對新科技作用于未來醫療產業的發展影響,More Health的COO王曉江、美國深透醫療CTO張濤、中關村藥谷生物產業研究院院長吳小兵展開了精彩對話,就當下當下醫療領域的基因編輯、跨境醫療、前沿科技與治療的結合以及未來的醫療研究創新方向等熱點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關于大數據、AI、區塊鏈技術如何影響傳統醫療方案的改變、如何建立人們對新科技采用的正確認知、創新企業如何在行業細分市場繼續發力、如何縮小國內與國外的醫療方案差距、如何清晰認知國內醫療產業發展階段以及未來創新方向等等,已經成為當下IT科技創新與醫療研究領域更加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共同話題。針對基因編輯這一熱點話題,吳小兵進行了較多的闡述,從對基因編輯技術的科學認知,談了基因編輯研究前沿的科研方向等等。“在基因治療領域,在基因診斷對于大數據的應用也毋庸置疑,有非常多的應用。至于人工智能,我覺得是正在進行中,在新藥研發里面,基因藥物的研發,像罕見病,單基因遺傳病三千種以上,有非常多前期積累的研究數據,這塊在人工智能可用于知識梳理和體系梳理,我們也和做這個的公司進行探索,但是真正的應用還沒有開始。”王曉江的More Health,致力于為患者提供跨境的統一醫療平臺,對跨境患者的需求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其系統通過將AI技術更好應用在自己的平臺上,依靠數據科技將國外先進的診療手段、康復體系落地國內患者。“我說More Health未來會是一個軟件公司,我們會深度挖掘這些電子病例,希望通過這些挖掘能夠給主診醫生提供更多的病例案例的信息,包括數據,這樣輔助醫生給病人提供更加精準的治療方案,這也是More Health未來很好的商業前景。”被問及《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的上映,對癌癥群體在跨境就醫上有什麼影響時,王曉江稱,這個電影播出后,國內加快了靶向藥的批準流程。很多人跨境,相信的就是國外的醫生平臺可以給到診斷和診療。這些選擇跨境治療的或者是診斷的病人的特點,首先肯定都是重癥,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癌癥,還有很多疑難雜癥。他們在國內不能獲得最先進的治療藥物或者是手段,而在國外可以獲得,這是他們選擇跨境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特別是在一些發達國家,他的治療理念,其實比國內要先進一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MDT多學科會診。一個重疾,多學科會診是必須要求的。癌癥也是多學科會診,國內倡導很多年,但是落地執行是形式大于內容。第三個其實李天天總大概提到過,疾病治療的愈后和康復。其實,在國內這個系統是非常缺失的,在國外,特別在美國,治療以后康復手段非常多,這樣就造成,在美過治療以后的生活質量實際上比在國內治療的生活質量要高很多。所以,那些對于治療后期有更高期望的病人,有經濟能力自然選擇跨境。隨著越來越多的前沿科技植入現代化醫療解決方案,拓展了整個醫療產業鏈的創新方向,為整個醫療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加細分的創新方向。區別于吳小兵和王曉江在基礎醫療科學和臨床方案方面的系統化研究,張濤所代表的深透醫療更加致力于針對醫療影像技術的創新,更加靠近數字化技術解決醫療資源分配的問題。“我們第一款獲得FDA認證的產品就是用于影像測試快速成像,原來全身成像是20分鐘現在是5分鐘,通過AI達到跟20分鐘一樣的質量,接下來是要取得FDA的磁共振成像認證,因為它相對應的病種更多,接下來怎么能夠在安全有效的情況下獲得磁共振軟件的批準,也是我們公司接下來的重點。”以下是More Health的COO王曉江、美國深透醫療CTO張濤、中關村藥谷生物產業研究院院長吳小兵的對話全文,本次對話由鈦媒體智慧醫療資深記者付夢雯主持,略經鈦媒體編輯:面對醫學上可能是最難攻克癌癥,三位的研究可以做些什麼?鈦媒體:下面有請圓桌論壇的嘉賓,王曉江、張濤、吳小兵。我們這三天討論了新消費新技術新世界,剛剛幾位嘉賓有提到醫療其實在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三位嘉賓的關注雖有不同,但卻都是醫療領域,比如說More Health是為癌癥患者提供方案,吳小兵博士關注的重點是基因治療方面。所以,我第一個問題是想要問一下三位嘉賓,就現在醫學上可能最難攻克癌癥而言,三位所做的事情可以為癌癥患者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能幫助他們做些什麼?先請王總回答這個問題。王曉江:More Health是給中國的重疾患者,當然還有癌癥患者提供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最頂尖的醫生,各個學科的醫生,給全世界的重疾患者,來做單學科和多學科會診。我們有自己的平臺,我們也可以做赴美的轉診業務。我們有一個很強大的技術平臺,所以我們不僅是一家美國的醫療公司,同時我們也是一個擁有人工智能開發能力的軟件公司,這個也是我們公司未來的商業前景,謝謝。張濤:我們深透醫療是一家來自于美國硅谷的創業公司,我們的核心方向是制作人工智能和醫療影像結合的軟件。我們的軟件主要目的針對醫療影像成像環節提供更高效的技術幫助。在全美,每年有3500萬病例利用MRI核磁共振城鄉,有兩百萬別的病例是監測腫瘤和治療的案例,都需要醫療影像作為重點環節。我們深透醫療的軟件利用人工智能來更有效更快的得到高質量圖像。舉個例子,我們研發的依靠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的AI影像處理平臺,將原有測試速度提高四倍,這款軟件也是剛剛得到FDA認證。醫療影像是包括癌癥檢測和治療中很重要的環節,我們公司比較關注這個方向。吳小兵:我個人一直在做基因治療和病毒載體的,這個領域是大家比較關注。看到了基因技術醫療領域應用的越來越多,基因治療也在公眾的視野里出現的越來越多,不僅僅針對腫瘤。我自己是專注于單基因遺傳病罕見病的治療,最關鍵的技術是載體技術,就像衛星要上天需要有火箭一樣,把基因放到細胞里也需要載體,病毒載體是主流的技術。我們前一段時間,看到基因編輯和基因治療的話題在公眾視野里有非常多的出鏡。這塊技術進展很快,但應用也有著更高的醫療監管門檻。基因編輯嬰兒,到底錯在哪里?鈦媒體:談到基因,前段時間基因編輯嬰兒受到熱議,剛才李總(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說基因編輯嬰兒不是進步。現在大家對基因編輯這一術語都不陌生,但是對于基因編輯真正會產生哪些實際應用,或者是怎么樣落地,怎么樣跟大家生活怎么結合在一起,可能會比較迷惑,想從您的從業角度談一談對基因編輯話題的理解?吳小兵:基因技術實際已經走進大家的生活。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的唐氏綜合癥篩選,我們現在完全可以用無創方式,不用取羊水,從母體血液里頭就可以檢測到,多一條染色體胎兒的狀況。所以,這一技術已經開始應用到很多的醫療場景了。但是,這個技術真正在人體里頭的應用,還是需要遵守非常多的醫學監管的規則的。剛才說到的,這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剛才天天博士說這是非常不應該發生的。它主要的問題不是基因編輯的錯,基因編輯這個技術未來應用前景應該是非常廣泛的,而它主要的錯誤是在于現階段,我們人類在對這一技術的掌握還有限的情況下,還有非常多的風險沒有得到完全的解決的情況下,我們不應該對這種生殖系統進行操作,它會我們后代的影響很多是未知的。現在的基因治療研究,是體細胞基因治療,針對我們現在存在的個體的非生殖細胞,而不能夠說波及到他的后代。從未來來講,這塊會不會突破,要在未來到來以后,才能夠去做。所以這個事件現在來講,最重要的錯誤還是在于它對人類的胚胎進行操作以后,未來發育成一個個體,從本質上來講,是會傳遞給他的后代的。從跨境治療熱背后看到了什麼?鈦媒體:剛才談到熱議的話題,今年比較熱門的另外一個話題是《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的上映,讓大家認識到了癌癥群體在跨境就醫上遇到的各種難題。有統計顯示,中國每年赴美就醫人說超過3000人,其中絕大多數是腫瘤患者。從More Health角度看,選擇跨境就醫的患者有什麼特點,為何國內的醫療條件滿足不了他們?王曉江:這個電影播出后,國內加快了靶向藥的批準流程。很多人跨境,相信的就是國外的醫生平臺可以給到診斷和診療。這些選擇跨境治療的或者是診斷的病人的特點,首先肯定都是重癥,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癌癥,還有很多疑難雜癥。他們在國內不能獲得最先進的治療藥物或者是手段,而在國外可以獲得,這是他們選擇跨境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特別是在一些發達國家,他的治療理念,其實比國內要先進一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MDT多學科會診。一個重疾,多學科會診是必須要求的。癌癥也是多學科會診,國內倡導很多年,但是落地執行是形式大于內容。第三個其實李天天總大概提到過,疾病治療的愈后和康復。其實,在國內這個系統是非常缺失的,在國外,特別在美國,治療以后康復手段非常多,這樣就造成,在美過治療以后的生活質量實際上比在國內治療的生活質量要高很多。所以,那些對于治療后期有更高期望的病人,有經濟能力自然選擇跨境。這個是最主要的幾個因素,首先是治療方案和藥物,然后是治療理念,然后是愈后,當然還包括其他的,比如說醫患關系,包括治療環境。鈦媒體:我們看到,今年很多創新研發的生物醫藥企業在香港上市,內地也有很多地方加大了對這一領域的投資。這就很容易讓人認為,國內生物藥迎來一個新的浪潮。您如何看待這樣的趨勢?針對您剛才分析的對比國內醫療的短板,這種趨勢會對其有所影響么?王曉江:會影響到越來越多的新藥在國內上市。據我所知,國內現在PD1上市,患者不夠用,是靶向藥,之前要進行基因檢測。拜耳出的廣普藥,但是適應癥非常窄,某種疾病發病率很低。這些藥物上市是造福中國的患者,我希望越來越少的患者選擇跨境,因為可以少付錢。但是我前面說到的,其實在國外不但有新的治療理念和藥物,還有治療系統,這些在國內短期內無法趕上,所以這是我能看到的。另外就是跨境患者的狀況,呈爆發性的趨勢,這個是我們可以看到。在未來五年,應該是會成為不小的產業。鈦媒體:剛才談到中美就醫環境的差距,剛好張濤的深透醫療是在美國創業的一家醫療AI企業。好像從2017年開始,醫療AI已經是一個投資的熱門,大家談到說去年是屬于爆發的一年,今年可能就是細分,包括國際的一些科技巨頭,包括GPS(GE、Philips、Siemens)三家巨頭也在進入這個領域。您可以談一談目前中美醫療AI落地的應用會有哪些差距,因為大家可能會談到說,國內的醫療AI更多聚焦在影像,國外應用在輔助診療可能會更多一點,想聽一下您的觀察。張濤:我想主要來談一下醫療影像整個完整的環節,首先從采集方面是有醫療影像儀器商,GPS或者東軟他們會提供儀器。接下來醫生采集圖像,放射師進行讀片,進行診斷,最后一步治療方案的研究,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區域鏈。現在不同的公司針對不同的細節進行深入研究,針對某一個方向進行研發,我們專注的是前期采集。在美國來講,如果醫生要給病人做核磁共振,正常的話要等三個星期才能做上,每個醫院的機器都在超負荷運轉。怎么高效解決這個問題,這在美國有實際價值且可以商業落地。我們的解決方案是盡量更高速的提供更高質量的圖像,利用人工收集的大量數據集來進行軟件的優化。國內更多集中在人工診斷這個環節,有大量的片子需要人工來閱讀,怎么樣去取代,所以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向。所以我覺得中美根據本身市場環境的不一樣,大家所集中的研發的方向也是有區別,合起來我覺得是一個完整的一個相輔相成的環節,不同的公司應該是完整的把醫療影像這個事業做的更高效,更智能。如何帶來未來醫療產業細分市場的變化?鈦媒體:從您的角度來看,深透醫療作為一家創業企業,您剛才講到是合作共贏的發展方向,但可能接下來的一些您會更看好哪些細分領域,怎么樣跟這些巨頭進行合作?張濤:我是覺得就像我剛才講的,這個是一個很大的完整的區域鏈,怎么樣大家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優化,像醫療儀器廠商,更多的是制造出更快更高效的儀器,我們作為軟件公司,更多跟前期采集的影像商進行合作,得到高質量圖象之后,更多是怎么樣做疾病的檢測,治療方案的預測也好,這個我覺得是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針對方向。當然從人工智能角度來講,數據是很重要的一點,像我們初創公司去年成立來講,從斯坦福醫院授權近百萬張醫療影像這是我們的數據壁壘,像大公司,不同公司有不同的數據積累,這是長期的過程,這些公司可以互相幫助。鈦媒體:吳院長,因為剛才兩位嘉賓都有聊到中美兩地的產業的差距。從基因產業角度來看,您覺得目前國內的基因產業現狀跟現美國市場對比來看,我們是處什麼樣的位置?有著怎樣的發展方向?吳小兵:整個基因產業實際從基因測序技術變得非常便宜之后,基因的測序儀器大量的發展,到基因檢測篩查,基因的診斷,再到后面才有基因的治療這一大塊。國內的基因產業,我覺得跟進的是非常快的,尤其是在基因測序。大家都知道華大,很多從華大出來后也創辦了非常多測序公司,在整個測序領域發展很快。還有在基因診斷這塊發展的也非常快,在基因治療這塊,我覺得相對來講,我們的基因治療在前十年,速度相對緩慢一些,突然發現在西方基因治療包括了像(KT)基因免疫治療還有溶瘤病毒的治療。溶瘤病毒治療是治療腫瘤還有單基因遺傳病基因治療,狹義的基因治療就是針對這種遺傳病的,這塊來講,感覺還是中國的基因治療在十年前。接下來的十多年,西方的基因治療在系統建設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載體技術,還有臨床方案、動物模型,包括載體的生產,所以接二連三出現非常多的新藥上市。這塊對國內也是很大的促進,國內這幾年在罕見病方面的檢測篩查都是進展的非常快,但在治療上面,我個人認為還需要再加油加速。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會給醫療產業帶來哪些改變?鈦媒體:好,因為剛剛三位嘉賓都聊到了自己在細分行業的一些現狀。因為我們今天的圓桌主題是關于新技術,想請三位嘉賓分別來分享一下,比如說像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這些新技術的發展,能在自己的這些細分領域里面帶來哪些機會?接下來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王曉江:因為我們自己專利的會診平臺獲得了美國FDA批準的,More Health在過去的幾年,用了AI的技術在里面,通過大數據、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的方法,去做病例的翻譯、會診。病例翻譯的工作量非常大,病例數字化和電子化上面有獲益,降低了我們的成本,提升效率,這個是非常有用的。另外是在未來,我們希望要加大人工智能的開發,所以我說More Health未來會是一個軟件公司,我們會深度挖掘這些電子病例,希望通過這些挖掘能夠給主診醫生提供更多的病例案例的信息,包括數據,這樣輔助醫生給病人提供更加精準的治療方案,這也是More Health未來很好的商業前景。鈦媒體:現階段AI在電子病例上面的應用幫助程度是多少?王曉江:目前我們才開始開發,但是事實上我們看行業里面這個事情已經在做了,比如說美國的電子病例公司Flatiron Health被羅式(Roche)收購了。電子病例的好處就是很規范,通過AI技術把一些疾病歸類,在診斷初期給主診醫生提供大概的方向,比如說某種病人有很多相似性,往這個方向去可以找出合適的方案,這是很粗淺的理解,當然通過人工智能這個可以將來做的更加深入。張濤:作為醫療影像行業,近兩年像您剛才講的,有大量的文獻包括現有產品出現,接下來更重要的是怎么樣能夠商業落地。能夠像剛才前面吳院長包括王總提到的,怎么樣更安全,找到安全性和局限性。每款產品都有局限性,我們使用一款產品都有考量,如果我用人工智能取代放射師,那我在什麼情況下會犯錯,如果犯錯,如果我不確定診斷的精確程度,可能會提出一個警告去請專家過來會診也好,我覺得這個都是接下來真正市場落地要走的環節,怎么樣高效安全,怎么樣能夠探索出每個產品的局限性,這是接下來的必經之路。鈦媒體:更多聚焦在早篩,接下來您有什麼期望,比如說除了早篩會在全病種或者流程上等應用上有什麼想法?張濤:我們第一款獲得FDA認證的產品就是用于影像測試快速成像,原來全身成像是20分鐘現在是5分鐘,通過AI達到跟20分鐘一樣的質量,接下來是要取得FDA的磁共振成像認證,因為它相對應的病種更多,接下來怎么能夠在安全有效的情況下獲得磁共振軟件的批準,也是我們公司接下來的重點。吳小兵:在基因治療領域,在基因診斷對于大數據的應用也毋庸置疑,有非常多的應用。至于人工智能,我覺得是正在進行中,在新藥研發里面,基因藥物的研發,像罕見病,單基因遺傳病三千種以上,有非常多前期積累的研究數據,這塊在人工智能可用于知識梳理和體系梳理,我們也和做這個的公司進行探索,但是真正的應用還沒有開始。在我們這個領域里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它的關鍵技術和這種基礎體系的建設。我今天還有一個身份是中關村藥谷生物產業研究院,我們做的三個平臺,其中一個,基因治療的CDMO這樣的技術平臺,這個我把它形容為產業高速公路,我們先要解決這些技術體系的問題。之后在前期藥物設計里頭,我相信AI技術都會應用到大量的數據處理和梳理的領域,很有前景,我們很關注,包括區塊鏈,我們花了不少時間到處學習。大家都覺得它如果能夠用于新藥研發里面那是非常好的技術,但是它的瓶頸除了技術本身,更重要的還在于各種隱私的管理,數據管理,甚至數據到底屬于誰這些爭論還都在探討中。鈦媒體:我這邊還有最后一個問題,因為三位雖然做的方向不一樣,但是都是致力于讓大家有更好的醫療體驗和醫療服務,關于未來醫療是什麼樣的,很想讓三位來暢想一下,大家覺得未來治療是什麼樣,自己如何推動實現這樣的場景?王曉江:我說的還是重疾的未來醫療。按照我們的理念,就是首先應該是一個系統化的治療,從診斷一直到治療,然后到康復,應該是一個精準的個性化的治療。而且在現在全球化的發展之下,應該是一個可以整合全球醫療資源的醫療方案。我們能做的,More Health的愿景是希望能夠成為重疾治療的亞馬遜,我們在斯坦福做案例分享的時候,也有人說我們是重疾治療的Uber,我們想我們打造沒有國界的重疾平臺,給全世界患者提供優質的精準的治療方案,這是我們努力在奮斗的目標。張濤:我覺得作為醫療影像方面,可以用六個字總結,高效、安全、智能,高效就是怎么樣用更短時間得到更高質量的圖象,全世界各個做醫療影像的人都是不停的向這個方向來努力的,第二個方面安全,首先是人工智能軟件安全性,本身需要各個廠商把關,包括FDA相關的管理機構也會對這個進行嚴格的把握。外加像本身磁共振正光子衍射成像也有輻射,怎么降低輻射劑量,還有造影劑等等,怎么樣更安全也是發展方向。最后是智能,長期發展必然是人工智能更多輔助放射師醫生來進行診斷,怎么樣能夠更好的融合也是將來發展的一個趨勢。吳小兵:我講一下治療的方向,因為我們也研究了藥物的發展從過去的小分子藥物,正在向大家說的大分子,比如抗體蛋白,我們說的基因藥物,包括反應核酸的藥物,正在進行中,往后還有細胞藥物還有組織工程器官工程,這塊實際上就是說朝著再生醫學,朝著整個醫療治療史的發展。這個里頭,我就感覺到實際上是未來的醫療可能有很多的模式,也是出現改變,我們不見得說治療就是一個個療程的吃藥打針,也可能變成一種療法,藥物和器械的邊界也會模糊,實際上就是說,可能有些治療就是一勞永逸的,一次性給它治好了,所以藥物經濟學也會發生變化,這塊我們還是充滿了期待,而且相信像這個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再生醫學這塊一定是在未來的醫療里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發鈦媒體,編輯王珂玥整理)關鍵字標籤:電動病床價格
專營磁磚清潔,磁磚修繕 提供浴室磁磚,進口磁磚、鋁門窗、照明燈具、水晶吊燈、鋁門窗 合理的磁磚價格,包君滿意
公司簡介 │ 最新消息 │ FAQ │ 磁磚介紹 │ 聯絡我們 │ 網站導覽 | 回首頁 網路SEO服務 版權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